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蘇東坡可嚼檳榔,為什麼我不可以?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元氣周報/大林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門診看到一位頗有文化氣息的檳榔業者。他認為檳榔文化是相當能代表臺灣經驗的一種本土文化。君不見基層勞力大眾,一面大口嚼食檳榔,一面揮汗工作,為臺灣的建設付出了多大的心力!


而在政治解嚴的初期,多少集會演講,如果少了民主香腸和民主檳榔的襯托,肯定會失色不少。尤其當聽到臺上慷慨激昂的大罵時,底下的民眾如果不能以「呸」的一聲吐盡口中紅色殘汁相呼應,又怎能讓臺上臺下血脈相通,而一舉造就臺灣民主的奇蹟。


再以更宏觀的中華民族歷史來看,嚼食檳榔的習慣,據考證可遠推至魏晉南北朝,唐宋八大家的韓愈、蘇東坡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遙想當年,也許東坡先生就是一面喝酒、一面吃檳榔,一面寫下了如「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等傳世不朽的辭句。
但蘇東坡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


首先就健康的觀點而言,嚼食檳榔確實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如果一般人得到口腔癌的機會是1,長期吃檳榔者則提高到22;如果再加上抽菸(在臺灣吃檳榔者幾乎都有抽菸),則危險機率提高到200倍。


吃檳榔長期對口腔黏膜刺激,終至產生病變,並非一夕之間。具十年以上的苦嚼史,機率才會大增。東坡先生嗜食檳榔的時間,是貶謫至充滿瘴癘之氣的南方後才開始,已然有些歲數。這與國人紅唇族年齡層逐漸下降,大有不同。宋代平均壽命只有40多歲,而臺灣目前的國民平均壽命則近80歲,多出這麼多年的歲月,吃檳榔加抽菸的餘孽,自然有熬出頭而造成口腔癌的機會。
再就檳榔吃法作一比較,蘇東坡時代吃檳榔的方法較單純,不似現今變化多端。為了讓紅唇族吃了以後成為忠實顧客,業者莫不費盡心思,加味加料。這些添加物,本身也有致癌性,相輔相成的結果,口味更重了,危險也更高。

另外,吃檳榔所必須付出的社會成本,東坡先生的時代與現今相比,則不能以道里計。多少山坡地已變成一片片檳榔林,高高細長的樹幹,配上隨風搖曳纖細的葉子和遠山片片的浮雲,倒也賞心悅目。只不過,檳榔是一種淺根性植物,涵養土壤的能力十分薄弱,大片種植,原本綠樹成蔭所成就的水土保持受到嚴重破壞。

諸位親愛的紅唇族,想想自身的健康,想想我們所擁有的美麗山川,不知可否考慮「跟檳榔說不」?
蘇東坡可嚼檳榔,為什麼我不可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