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不到住院醫師之後,台灣又再一次步上日本的後塵—醫院不願意再提供賠錢之急診服務,孰令致之?
最大的嫌疑人當然是衛生署。會得罪一般百姓之分級轉診制度不願落實,民眾一生病不論輕重,一股腦往醫學中心急診衝,走廊、大廳均躺滿患者,一床難求的畫面每天都在上演,大型醫院急診人力吃緊。
反觀地區醫院,從健保實施以來五六八家銳減到三八五家,根本經營不下去,更別說開設廿四小時急診。僅存地區醫院也經常是透過其他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委託經營模式,支援醫師人力始得維持,若非有醫院評鑑的尚方寶劍,急診早已棄守。
而衛生署面對醫學中心急診人力吃緊,亦僅能以提高急診總額給付因應,孰不知在健保給付總額固定下,這樣的方式只是造成各科別間「自相殘殺」。在衛生署未導正民眾不正常的就醫方式之前,仍無濟於事,急診醫師人力仍會被輕症患者「圍困」,而真正一、二、三級急症患者仍未獲得妥適醫療服務。
其次可疑的就是健保局。對急診醫師診察費用在去年「千呼萬喚」下始提高給付點數,然而一級急症給付九一八點被醫界譏為比洗一次頭還便宜。健保局以犧牲急診醫師新鮮的肝,換取台灣健保奇蹟及民眾醫療的可近性,新進醫師看在眼裡自然不願走急診這一科,影響所及就是各大醫院急診部醫師招不滿額,在人力無法補充下,急診關門只是早晚而已。
此外,健保局對於急診檢查費用申報的核刪亦屢見不鮮,導致急診醫師一方面怕因未檢查之診斷錯誤將面臨醫療訴訟,一方面又怕做了檢查被健保局審查認定非必要檢查而遭核刪費用,在如此動輒得咎情況下,造成急診醫師無所適從。
最後的幫兇是民眾與法院。前者濫用醫療資源,不分大小病均往急診擠,並無正確就醫觀念,亦無視是否有比自己更嚴重的患者應優先治療,只要久候即生不滿,小則大呼小叫,大則糾眾圍毆傷害醫護人員,對於急診醫師形成另類職災威脅。
後者忽視我國目前急診環境及急診目的,要求急診醫師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正確的醫療診斷,往往以事後諸葛的態度指摘急診醫師為何不做檢查、為何判斷錯誤,為何不會診等等疏失,使得急診醫師涉訟比例有凌駕內、外、婦、兒科之勢。如此內、外交迫下,急診醫師焉有不掛冠求去之理?急診又怎麼能不熄燈?
急診改名急門診,並不會使急診問題獲得解決,最重要是衛生署有無決心落實分級轉診與家庭醫師制度,導正民眾就醫觀念,並與健保局共同營造符合人性的急診工作環境,否則救護車滿街跑卻找不到醫院送的新聞將一再重現。
【2011/03/30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