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基改食品風險高 環團籲政府加強管理


資料來源:苦勞網/樓乃潔 (苦勞網特約記者)&張心華(責任主編)/2011-12-05
日本爆發福島核災之後,不僅讓世人見識到核輻污染的可怕,也讓核電安全的神話,不攻自破。然而,同樣是由專家掛保證背書的高科技產品──基因改造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簡稱GM Food) ,在台灣卻鮮少受到熱烈的討論。日前主婦聯盟舉辦記者會指出,台灣市面上目前108種玉米食品中,有近六成未標示是否為基改食品,而除了有完整包裝的大豆及玉米類食品受政府強制規範外,其他散裝食品皆難以查證,也無須標明,因此一般人去傳統市場或店家消費時,無法確知自己是否已經吃下了基改食品。
有鑑於台灣對基改食物的瞭解與管理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與台大種子研究室、綠色陣線聯盟等環境團體於上週六(12/3)舉辦「基因改造科技與食品安全論壇」,並邀請學者、運動團體與官方代表,針對基改食品的風險、各國管理現況與因應之道展開討論。
師大環教所所長葉欣誠指出, 基改食品最初被認為是解決未來糧食危機的解藥,然而科學同時也低估了基改食物對生態及人體所造成的衝擊。葉欣誠表示,基改作物抗藥性高,其生存優勢會導致對一般作物的排擠,也會打亂原本的生態平衡,慢慢造成的結果就是原生物種的銳減,乃至消失。而近年的動物實驗已越來越多證明,基改食品對身體所造成的可能危害包括過敏反應增加、畸型、致癌、不孕乃至壽命縮減等。
葉欣誠強調,基改作物的混種結果,表面看來,似乎改良了作物的生長體質,然長期下來,基改作物在與自然及人體交互作用下,究竟最終會產生什麼樣的發展與結果,這是目前的人類科技還難以去掌握的龐大未知。
目前在綠色和平從事基改項目研究,並致力於推動國際反基改運動的Isbelle Meister也指出,基因改造作物的環境風險遠超乎人類所能掌控的範圍,因為基改種籽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傳播至隔壁的非基改農田,或經由生物鏈的消費而傳達至更遠的地方,並與非基改生物產生交流,擾亂生態平衡,造成基因污染。
Isbelle Meister表示,綠色和平早在25年前(1996年)就已經針對基改食品的進口,在歐洲開始有一些行動,他們在Sainsbury、家樂福這些知名的大賣場裡,跟消費者做面對面宣導,促成消費者抗議運動,讓賣場與食品企業廠商轉而不再去進口任何基因改造的食品與原料,目前包括卡夫(kraft)、雀巢(Nestle)、聯合利華(Unilever)等知名廠商都已宣佈加入這場支持非基改食品的運動中,而綠色和平也公佈了這些廠商名單,提供消費者作為他們往後的購物指南。
綠色和平的行動從超市、大賣場一直延伸至田間,Isbelle Meister分享道,他們也曾經直接燒毀過某些基改農地,以表示抗議。而由於歐洲民眾對基改食品警覺意識的提高,使得歐盟不但於1999年通過GMO禁令,也在民間各地促成了一些「無基改區域」(GMO free regions)的成立,其範圍由鄉鎮、城市乃至橫跨一整個省的情況都有。
而除了歐洲以外,綠色和平在中國的運動成果也相當可觀。2005年,綠色和平發現在中國湖北省有大面積非法種植的基改稻米,這些基改稻米不僅流入中國的批發及零售市場,甚至被加工到嬰兒食品裡面,又被出口至歐盟、日本,其種源則來自華中農業大學裡,以中國農作物遺傳學專家張啟發為首的轉基因研發團隊。
2008~2009年這段期間,綠色和平再度揭露中國基改稻米其實深受外國專利掌控,並說明基改食物如何對中國的糧食主權、食品安全與在地農民產生威脅。
2009年底,中國又秘密頒發兩種基改抗蟲水稻的安全證書,給張啟發為首的轉基因研發團隊,並在東窗事發後表示,此舉並不等同允許基改稻米的商業化用途。不過綠色和平仍不斷向超市及食品公司施壓,要求他們承諾不使用、販賣基改米,並對依然持續在中國販賣違法基改稻米的沃爾瑪公司提起法律訴訟。最後中國政府終於在今年(2011年)9月宣佈,未來的5~10年內將終止任何基改水稻的商業化進程。然直至今年11月為止,中國基改稻米經由出口而混入至其他國家的消息,在國際還是時有所聞。
至於台灣基改食品的管理部份,代表衛生署出席論壇的食品藥物管理局之食品組查驗登記科科長王慧英表示,由於台灣玉米及大豆自產量過低,須仰賴進口,才會大量引進美國的基改大豆和玉米。目前台灣進口黃豆及玉米每年達800萬噸以上,其中基改黃豆佔90%,基改玉米則佔了50%,市面上任何以基改黃豆或玉米為原料的初級食品,只要超過產品總量的5%以上,依法則須強制標示,但以非基因改造之黃豆或玉米為原料的產品,則隨廠商意願,採自願標示。至於環保團體所憂心的散裝食品管理方式,王慧英並沒有提出回應。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賴偉傑表示,目前基改食品在台灣是由國科會、農委會和衛生署在上、中、下游,分別就實驗室研究、田間試驗和食品衛生等方面做層層把關。不過,台灣在2003年時,曾於市面販售木瓜中檢測出1/7的基改木瓜,暴露出台灣對基改作物的管制漏洞,也引起學界的不小爭議,但頗令人擔憂的卻是當時消費者、農民的普遍逆來順受與沉默。他認為政府應提供更多的資訊與管道,讓農民與消費者有機會去瞭解基改食品的好壞是什麼。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 黃淑德認為,台灣過度吹捧基因改造技術的神奇妙處,背後其實都是廠商藉由自己的科技公關在為自家產品鋪路,且由於台灣目前僅依賴書面審查,資料又皆由基改公司所自行提共,難保資料不會淪於捏造不實。 她呼籲消費者應提高警覺,多購買台灣在地的非基改農產品,食品藥物管理局方面則應加強檢驗機制與產品標示規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