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健保初開辦,開銷是二二四八億元,到現在將近五千億元,每年成長率超過百分之八。病床數目從一九九五年底的八萬九千床,成長到前年底的十四萬三千床,成長率將近六成,每萬人的醫師數成長四成多。 相對十幾年人口與經濟的成長趨勢,就可以知道在健保制度的「餵養」之下,台灣的醫療產業擴張程度,是多麼一枝獨秀。 但某個程度來說,健保也成了台灣的「人民公社」:由於「多看診」與「多開藥」,都等於「多領健保」,其中有多少是醫院或醫師「鼓勵」下,或是民眾「不花白不花」心理作祟,所導致的非必要醫療,恐怕誰也算不出來。 再加上轉診制度不上軌道,民眾寧可負擔為數不大的開銷差額,也要擠往大醫院。大醫院愈來愈賺錢,更可以投資擴張、加強促銷,各大財團也競相開設醫院,更進一步把小診所逼入關門歇業的絕境。由於大型醫院多半屬於財團擁有,在政策制定上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因此轉診制幾乎淪為口號。 另一方面,病床數量大增,許多新設醫院仍然落腳於消費能力較高的都會區,民眾住院「一位難求」的問題也未必改善。醫師比率大增,卻向「高收益低風險」的皮膚、牙科等處集中,結果在基層的、弱勢的領域,改善程度始終不及「大盤走勢」。 健保實施十餘年來,的確幫助不少家庭,度過疾病帶來的嚴重財務負擔,還被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盛讚是「全球最好」。但如果政府不能夠避免「醫療財團」的過度擴張,民眾不能體會到「羊毛出在羊身上」,結果就是開銷不斷上升,造成永遠無解的財務危機。 【2010/12/04 聯合報】 |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瘦了健保 肥了醫療財團
【聯合報╱記者 程嘉文】2010.12.04 03:03 am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