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身體左上腹部的胰臟,是一般人較為陌生的器官,在衛生署九十八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當中,胰臟癌排名第九,「名聲」似乎沒有其他主要癌症來得響亮。不過,對醫界而言,胰臟癌不但治癒率極低,且很難在早期發現病症,惡性程度往往令醫師束手無策。
因胰臟癌辭世的名人不少,包括歌劇男高音帕華洛帝、音樂創作人梁弘志、民歌手黃大城及國寶級音樂大師洪一峰。此外,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二○○四年七月被醫師診斷罹患胰臟癌,經過手術治療後,至今仍叱吒商場,則是少數抗癌成功的例子。
胰臟癌病因不明
根據衛生署統計,去(九十八)年全國有一四八○人死於胰臟癌,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三.七%。其中,男性因胰臟癌死亡的人數為八七一人,是女性胰臟癌死亡人數的一.四倍。
國泰醫院肝臟中心主治醫師黃奕文表示,胰臟癌的發生原因至今仍然沒有明確定論。從臨床統計來看,有抽菸習慣、胰臟癌家族病史及酗酒導致胰臟慢性發炎的族群,都有可能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此外,胰臟癌的好發年齡以六十五歲以上居多,顯見老化也是胰臟癌的重要因子之一。
出現黃疸 病況已末期
胰臟的形狀扁長,橫躺在上腹部的中央,分為頭、頸、體、尾四個部位,主要功能為分泌胰液幫助食物消化吸收,以及分泌胰島素、升醣激素來調節葡萄糖、脂質和蛋白質的新陳代謝。
胰臟癌之所以難纏,主要在於人體的腹部有許多器官重疊,而胰臟又「躲」在腸、胃及肝臟的後方,當胰臟腫瘤引發上腹部疼痛時,除非腫瘤同時壓迫膽道併發黃疸,否則即便是專業醫師,也很容易忽略患者罹癌的可能性。殘酷的是,當出現黃疸時,通常代表胰臟腫瘤已經大到侵犯周邊器官或血管,而患者的癌症病情也已進入末期。
偵測腫瘤 影像學檢查為主
診斷胰臟癌必須藉助影像學檢查,而腹部超音波是最常使用的檢測儀器。黃奕文表示,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看到○.五公分以上的胰臟腫瘤,缺點是超音波容易被擋在胰臟前方的腸、胃道氣體干擾,影響胰臟的成像,使檢查的準確度打折扣。
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造影(MRI)等高階影像檢查,都能提高偵測出胰臟腫瘤的機率。此外,逆行性膽道胰管攝影術(ERCP)也常被醫師作為胰臟癌的診斷工具,但這種檢查方式具有侵襲性,必須將內視鏡從患者的口中置入,經由胃、十二指腸,到胰膽管共同開口處,然後透過導管將顯影劑打入胰膽管中,照出整個胰管的構造。如果胰管出現狹窄、阻塞、變形或阻斷,就有可能是腫瘤做怪。
抽血檢查診斷率不佳
除了影像學檢查以外,抽血檢查CA19-9指數,也是診斷胰臟癌的指標之一,只要指數大於正常值37U/ml,就有罹癌的可能性。不過,黃奕文強調,CA19-9診斷胰臟癌的準確度仍不理想,雖然對於二公分以上的腫瘤,診斷率可達七、八成,但是較小的胰臟腫瘤就無法從CA19-9的指數中看出端倪。
黃奕文指出,即使醫學不斷進步,但是胰臟癌的早期診斷工具至今仍相當缺乏,無論是現有的影像學偵測技術或抽血檢查,當診斷出胰臟癌時,癌細胞往往已形成腫瘤,不但喪失治療先機,預後也相當差。
手術是治療首選方式
至於胰臟癌的分期方式,黃奕文表示,主要依據腫瘤的大小及侵犯程度、有無淋巴結轉移,以及遠處器官是否遭到癌細胞轉移來決定。
胰臟癌的治療方面,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石宜銘表示,目前治療胰臟癌的主要方式是手術,除非腫瘤侵犯重要血管,或者癌細胞已有遠處器官轉移,才會直接採取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等姑息性療法。
石宜銘指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胰臟癌的主要手術,切除範圍包括胰頭、十二指腸、空腸上端、胃竇部、膽囊、總膽管。由於牽連許多腹部器官,手術的過程相當複雜,是所有腹腔手術中,工程最浩大、危險程度最高,同時也是開刀時間最長的手術。
術後復發率達九成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胰臟癌等到有明顯症狀時,腫瘤往往已經無法切除。石宜銘表示,約有八十五%的胰臟癌患者無法進行手術,且胰臟癌手術的死亡率高達十~二十%,即使有經驗的醫師可以把手術死亡率控制在五%以下,但仍有四十%的機率會產生胃收縮不良、腹內出血等手術併發症。
石宜銘說,胰臟癌是預後相當差的癌症,就算是能夠手術的病患,術後復發率仍高達九成,五年存活率只有五~二十%、平均存活期約十二~十九個月。至於不能手術的病患,平均存活期更是只有四~六個月。
遠離癌症危險因子
黃奕文表示,由於胰臟癌的病因並不明確,因此,要預防胰臟癌發生,一般人能做的除了避免菸、酒之外,大概就是保持正常作息,並且維持均衡飲食,盡量遠離癌症的危險因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