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的街頭大遊行隊伍中出現了一群白衣天使,相當引人注目;她們集體走上街頭,除了聲援組織工會外,主要訴求的是爭取合理工時,並要求將護理人員與病人的比例合理化。 各級醫院近年來幾乎都在緊縮護理人力;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統計,因為工作愈來愈繁重,已有七成以上醫院招募不到足額護士,不得不加重既有護士的工作負擔,形成惡性循環。目前,國內大夜班護士每人平均必須照顧十六至三十位病人,超出先進國家兩三倍,使護理人員疲於奔命,已嚴重影響到護理服務的品質。 醫院的護理人力不足,是個結構性問題。台灣的醫療產業自一九七○年代後開始商品化及市場化,九○年代後更變本加厲,急速擴張,需要的醫事人力也隨之快速增加;而為了節省成本,醫療團隊中平均薪資最低的護理人員自然成為需求量最大的對象;統計顯示,自一九七○至二○○九年,台灣的病床總數由兩萬多張躍升至十五萬多,同一期間,醫師人力增加了約八倍,護理人力則增加了近三十倍。 有學者認為,醫療院所為了因應市場競爭,大量雇用低薪資的護理人員,進而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內容及工作量,應是醫療院所基層護士大量流失的主因。此外,社會變遷使護理服務的風險越來越高,成就感卻越來越低,而輪班制度又不適於已有家庭及子女的護士,在在都使護士荒的問題更形惡化。 事實上,現階段國內醫療體系中諸多人力失衡的現象,包括內外婦兒四大科嚴重欠缺住院醫師的狀況,都是結構性問題。傳統四大科的訓練過程相當艱辛,訓練完成後未來可能獲得的待遇未必較高,而醫療風險卻明顯偏高,年輕醫學生紛紛「避重就輕」,這種現象並非台灣獨有,日本多年前即已出現;至於台灣的人口結構近年來快速變化,少子化現象對婦兒兩大科更是重大衝擊。 夜間急診人力短缺亦是同樣問題衍生出來的;四大科的住院醫師人手不足,怎麼抽得出空擔負急診需求呢?在許多先進國家,一般醫院將夜間急診服務外包給鄰近的大醫院,早已行之有年了。 不管護士問題或住院醫師的問題,結構性問題需要藉程序化的方法解決;在這方面,衛生署、醫界及健保局顯然都有值得檢討的地方。 譬如針對護士人力問題,衛生署已明確表示將修訂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醫院設置護理人力將從每人照顧四床降為三床,預計今年底前可公告實施,即為一例。只不過,減輕工作負荷固然是誘引護理人力回流的方法之一,但在護理人力普遍不足的現況下,各級醫院要如何增加三分之一的護理人力,似乎是更嚴苛的挑戰。 至於傳統四大科住院醫師人力短缺的現象,衛生署考慮縮減住院醫師容額的做法,已遭到不少抨擊。四大科招不足住院醫師,其來有自;主管官署應該深入探討解決根本問題的方法,譬如檢討並改善住院醫師的工作時間及負荷量,或者研議設立醫療失當保險制度等,藉以減少醫師診療的後顧之憂。限縮住院醫師容額只是頭痛醫頭,可能迫使更多訓練不足的年輕醫師提早開業。 面對接踵而來的結構性問題,醫界似乎應該慎重省思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台灣的大醫院是否太多了,我們真需要那麼多大型醫院與病床嗎?醫界如果能夠找到共識,透過整合與重新分配,落實分級轉診制度,或許醫療資源失衡的困擾即可迎刃而解,各種醫事人員的待遇,工作內容及工時等也可望獲得改善,或將更有益於整個社會。 目前,各級醫療院所與健保之間發生的種種衝突,真正關鍵在於醫療院所普遍走向商品化及市場化,健保卻以風險分擔及社會互助為基本精神,兩者在本質上就有許多相互矛盾處,因而導致今天醫界的許多奇特現象。這個問題,似更值得健保局與醫界嚴肅面對。 【2011/05/07 聯合報】@ http://udn.com/ 醫護人力失衡問題的省思 |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醫護人力失衡問題的省思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