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正視醫護人員的求救訊號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電子報/王實之(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2011-05-15

五一勞動節的英文名稱是Mayday,恰也是國際通用的遇難求救訊號,自從這次勞動節醫護人員首度走上街頭之後,醫療產業受僱者勞動條件惡化的問題近日備受關注,他們的訴求應該被視為一種威脅生命的求救訊號。這是因為醫護的勞動條件問題影響的不僅僅是他們個人與家庭,也將影響病患及其家屬。

這個問題最受爭議的面向是:提升受僱人員薪資、工作滿意度所增加的營運成本,到底該由誰來買單?前署長楊志良點名「血汗醫院」應該拿出三分之一盈餘,去提高醫護人員的待遇;但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吳德朗則認為問題在於健保給付不足,甚至他預言如果政府不正視醫院無法運作的困境,健保遲早會崩盤。

在此,醫護人員的勞動條件、民眾的就醫品質、醫院的營收與全民健保制度似乎糾結成為一個難解的死結。我認為這次衛生署邱署長在五一發表的公開信,正確的命中這個問題的核心:「現在該是我們好好來檢討,並思考如何來改善整體醫療結構的最好時機」。的確,問題是出在整體醫療結構—醫療「商品化」及「市場化」的現象與照護全民健康公平正義原則之間的矛盾關係。

當醫療/健康這件事被當作商品,放在市場上競爭時,自然會按照賺取利潤,積累資本的邏輯而運作:醫院經營者為因應市場競爭,必須壓低薪資、增加勞動強度,甚至詐領健保費來維持利潤;另一方面,民眾將「就醫」當作商品「消費」的心態,又轉而造成健保浪費。

雖然健保開辦至今爭議不少,但是正因為有全民健保,我們才知道浪費在哪裡,健保局對藥品或檢查審核議價,無意中限制了資本無限累積的慾望。因此,如果說全民健保制度的出現可以抑制健保的浪費,醫護勞動者與社會大眾或許應該反思:是否應該讓市場邏輯從公共衛生與醫療體系完全的撤退呢?

一個由人民監督、政府管理,以公共利益為指導原則的醫療體制,將有助於肯定醫療工作者的貢獻,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的發揮助人專業,民眾也將獲得公平與合理的就醫機會,醫療機構也可以轉而將盈餘投注於更有效率的預防醫學。

求救訊號已經發出,正如邱署長所言,「現在」是改善整體醫療結構的最好時機!

正視醫護人員的求救訊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